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尊龙官方平台

  |    |  english
感动电力——与风共舞

  感动心语:他们,克服了常年漂泊在海上带来的精神寂寞、随潮汐作业带来的生物钟紊乱、以及冬天涉水作业对身体的侵害等困难和艰辛;他们,仅用两年时间,就掌握了潮间带风电施工的核心技术——单桩基础沉桩技术,打破了海上风电被称为“贵族项目”的说法,使低成本高速度建设海上新能源成为现实。

  “1亿”和“1000万”两个数字对于每一个国电人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10月底,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标志性风机位于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15万千瓦大型示范风电场。  

  在海上(潮间带)建风电场,相信大多数人不但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但是,当在如东的环港外滩上看到一排排伫立的风机,巨大的叶片旋转着、唱着欢乐的歌,这壮观的场面令人不由感叹,真是一个奇迹!  

  国电龙源江苏海上风电公司凭借在风电开发领域的实力,成为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的领跑者。作为公司的主力军——工程建设部,以其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团队高效合力,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今年9月,央视“走基层”栏目将国电龙源海上(潮间带)15万千瓦大型示范项目确立为“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报道对象,把镜头对准了国电龙源江苏海上风电公司工程建设团队。  

  勇于“吃螃蟹” 实现新突破  

  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位于江苏如东县环港外滩离岸3至8千米的潮间带区域,规划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是国内首个海上(潮间带)示范风电项目。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个创新型项目研发团队,国电龙源江苏海上风电公司工程建设部从设计、施工到装备等各个环节并无成功经验可借鉴,团队面临着从人员配置到技术方面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工程部10多名工作人员中,只有三四人具有火力发电工作的经验,并无海上风力发电的工作经验,其余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几乎是零起点的巨大困难,整个团队没有退缩,他们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日复一日往返于岸边潮间带之间,对滩面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逐渐摸清了如东潮间带的水文情况和规律,为日后该项目的海上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前世界上对滩涂风电一直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从未进入过实际操作领域。工程部走访了国内很多家研制单位、设计院,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营造陆域工况、海域工况、水陆两栖准备3种潮间带风电场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施工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咨询、滩涂试验、计算机模拟试验、方案选优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研制出专门用于潮间带风电施工的浅吃水可坐滩平底驳,确定了“涨潮时用船运输设备及施工船只移场,落潮时坐滩施工”的思路,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沿海水文、地质和海岸特点的海上风电建设道路。  

 

  “摸索”出来的国际领先  

  “项目建设之前我们设想了很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预备了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的解决方案,但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却出现了很多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困难。”国电龙源江苏海上风电公司总经理张钢对此十分感慨,“我们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难点。工程部通过总结陆上风电的施工经验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首先尝试采用混凝土承台风机基础,但是因为工序多、工期长、费用高,他们随即改进施工方法,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钢结构多角架、大直径单桩的风机基础型式,大大提高了风机基础的施工效率。在如东15万千瓦潮间带示范风电场建设中,公司还首次大规模应用单桩沉桩技术。单桩施工工艺在国内无成熟经验可借鉴,这些钢管桩大约长50米、外径5米、厚度65-100毫米,重达400多吨,如何确保这个庞然大物沉桩时的垂直度成为项目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此时,在如东32兆瓦潮间带项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项目技术带头人张乐平,担起了这个重任。由于如东潮间带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土质软硬变化较大,首根单桩沉桩过程中,桩体垂直度偏差较大,无法满足风机运行25年的设计要求。张乐平当机立断,暂停沉桩作业,召集专家在施工现场召开研讨会。会上,张乐平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桩体入土不深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挖开泥土,用吊机拔桩后重新沉桩的施工方案。同时,从初始状态桩体自然垂直压锤、沉桩贯入度锤击能量等多个方面,对沉桩工艺进行重大调整。通过这一系列调整、优化,在后来的沉桩过程中,桩体垂直度偏差由千分之五下降到千分之三,每根桩体的垂直度均控制在设计要求以内,大大提高了海上风电施工效率。  

  通过工程建设部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公司已经取得了“海上潮间带风电施工设备”、“钢管装打桩施工设备”、“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等多项海上风电施工专利,初步摸清了海上风电施工规律,掌握了施工工艺。目前,龙源电力单桩沉桩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跟着月亮走”的海上追风人  

  海上风电场建设与之陆上相比,有着更为艰辛的一面。在项目建设伊始,公司请当地民工来进行基础建设,结果民工们坚持了不到一周,连工钱都不要就走了,可见工作环境的恶劣非常人所能忍受。  

  海上施工一般是在落潮时进行,这样的工作方式被龙源人形象地描述为“跟着月亮走”。因为潮汐是受月亮影响的,每天涨落两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迟一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今天是凌晨3时开工,明天就是4时,每天时间都不一样,15天为一个周期。一年365天,最佳施工时间只有秋夏两季,一个月里的施工时间只有10天,一天里面真正打风机桩柱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施工必须环环相扣,耽误几分钟,就有可能等下一个潮位。  为了抓住这每天两次潮汐涨落、可供施工的短暂时间,施工人员都长时间吃住在船上,现场施工基本上都是候潮作业、连续作业,有时候甚至凌晨一两点就要爬起来开始工作,恶劣的工作条件使得施工现场的工程建设部人员生物钟紊乱。由于海上作业的特殊条件,船舶露滩时水冷空调无法正常使用,白天甲板被太阳一晒,温度非常高,赤脚踩上去,火辣辣地疼;夜里海面气温低,由于爬高作业,又不能穿厚重的衣服,冻得人直打哆嗦。现场人员有时需要水作业,冬天冰冷的海水刺得人双腿麻木。工程建设部主任陈强曾经在船上一待就是一个星期,他笑着说:“白天船上就是‘铁板烧’,到了晚上,大家没有什么可消遣的活动,就只能躺在甲板上数星星。”   

  工程建设部的顾欣一次出海勘测,由于凌晨4时就要出海,大家都起得很早,到了船上都很困,一上船就扑到床上睡了。等顾欣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他发现身边3位同事都不见了!跑出去一看,才发现一个年轻同事缩在驾驶舱里,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咬紧牙关,任怎么叫都不搭理;另一个小伙子则在船尾抱住一个大桶不停地呕吐,剩下一人正在轻拍着他的后背。顾欣走上前一看,那小伙子吐出来的都已经是黑色苦胆水了。即使这样,他们依旧咬紧牙关,按计划完成了勘测。  

  就是这样一群埋头苦干的建设者,他们跟着月亮的脚步,点亮了万家灯火,圆满完成了一个个首创性的工作,为国产海上风电机组走向成熟提供了试验平台,为国家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使在国外被称为“贵族项目”的海上风电建设在国电龙源“平民化”。

  (此文刊登于《中国电力报》2011年12月16日头版感动电力栏目)

网站地图